服务热线
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就此,地摊经济成了网络热议话题,也成了2020年最大的风口之一。
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的逐渐落实,让许多城市已经消失的夜市再度回归,大街小巷人头攒动,小贩云集,好不热闹。似乎一时之间各行各业都开启了摆摊模式,那么,茶,能否搭上这趟经济快车呢?
茶摊文化源远流长
纵观中华民族漫长的饮茶历史,会发现茶摊在不同的时代都留下了独特的烙印。
最早关于茶摊的记载见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关于晋代生活的一段描写:“闻南方有蜀妪,作荼粥卖之,廉事毁其器具”。可见此时的茶水、茶粥已经作为商品在集市上交易。
两宋时期,茶肆规模扩大。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繁盛的市井景象,其中亦有很多茶馆。
清朝,柳泉居士蒲松龄摆茶摊收集素材,写就了《聊斋志异》。茶摊,在休憩解渴的功能之外,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供了信息交换的渠道。茶摊,也是古代茶馆的雏形,后来逐渐发展成茶舍、茶馆、茶楼、茶亭、茶坊、茶寮、茶居、茶社,成为古人社交、娱乐的场所。
再看当代,1979年,尹盛喜创立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每碗二分钱的大碗茶成了当时待业青年们的谋生手段,同时也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了喝茶歇脚的便利,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二分钱茶摊”。
摆摊卖茶的可行性
回归现实,地摊经济火爆,烙锅、鸡蛋仔、驴打滚、烤生蚝、冰粉等摊点小吃越来越多,种类格外丰富,香气异常诱人。对于很多讲究养生或注重体型的人来说,很容易陷入吃和不吃的两难境地。
如果,此时能喝上一杯去脂解腻的茶水,那么,既可以放心享受美食,又能减轻心理负担,维持身材。因此,茶饮,在地摊经济中有着先天的优势。而且,千万不要小瞧地摊市场的消费能力。一个繁华的夜市一晚上的流动人群少则上千,多则破万,一间茶叶实体店一个月都未必能有这么多的顾客。流量大了,销量自然就有了保障。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顾客循着茶香找到了茶摊,端起纸杯,轻抿一口,便足以氤氲如隙岁月,寻得片刻安然。因而,只要保证茶叶品质,不愁摆地摊卖不出好茶。
中国人民是勤劳且有智慧的群体,地摊经济展现的就是,面对众多困难和不确定性,人们求生存谋发展的生动写照。它朴实且有活力,既能为高雅的饮茶文化注入烟火气,又能为复兴的茶产业打开销路。何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