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6565-530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分别于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召开。从一产到三产,从品质到品牌,从标准到传承......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会代表委员,针对茶产业发展现状畅所欲言,发出了他们的两会“茶声音”。
杨恩兰:发挥贵州早春茶“早”的优势和“好”的品质
贵州早春茶大规模开采时间平均比江浙地区提早半个月,普安、水城一带早春茶开采时间更早。在春茶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占得主动,但还需要加快推动产业升级。
目前,以黔西南州普安、晴隆,六盘水市水城和黔南州平塘、罗甸为核心的茶区,正积极打造早春茶产业板块。对此,杨恩兰建议,做好早春茶要按照精而强、精而美、精而特的思路,坚持绿色生态,注重茶叶的精深加工,开发新产品、形成优势单品,不断积累形成早春茶新市场。绿色,是贵州茶叶的底色,也是茶园的基本色,要从源头坚守好茶叶质量安全“生命线”,不仅要拥有“早”的优势,还要保障“好”的品质。
她表示,要坚持技术先行、示范引领、效率优先,形成技术指导与商品化科技成果一体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技术服务覆盖面,切实打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茶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樊生华:助力西湖龙井守正创新、传承发展
樊生华认为,让传承人通过手艺过上更好的生活,对于引导更多人从事非遗传承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随着机器炒茶的普及,西湖龙井的采摘和制作技艺,后继乏人。限于场地和人才,手工炒茶的人也越来越少。对此,在樊生华认为,炒茶是一门传统的手工技艺,更要注重传承。他建议,政府可以加大力度帮助恢复手工制茶技艺。比如,提供制茶场地,通过学校培养人才,往企业输送人才,从而提升西湖龙井的品质。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樊生华对今年在“家门口”举办的杭州亚运会也充满期待,希望能将茶文化与亚运结合,擦亮西湖龙井这张“金名片”,让中国茶文化走得更远。
余静:探索“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特色发展之路
余静是一名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驻村工作八年,她与大湾村的乡亲们“吃在一起,干在一起”,探索出了一条“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此次,余静从加大对老区红色旅游开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引导管理、市场营销人才支持乡村振兴等方面提出了建议,重点围绕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点发展村集体经济。
余静表示,希望加大产业培育,扩大老茶园规模并优化茶叶品质和加工工艺,让茶旅深度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另外就是打造精品旅游,以正在创建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利用大湾村富有特色的大别山农耕文化加上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打造“基地+休闲”型景点,实现茶园变公园,让更多的旅客有“可去、可玩、可留”的地方。
张颐武:“围炉煮茶”也是非遗,鼓励直播打赏非遗传承人
张颐武认为,近期颇受年轻人推崇的“围炉煮茶”其实源于云南非遗“火塘烤茶”,如果没有前者在直播、短视频中的走红,后者或将继续寂寂无闻下去。他建议,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支持、鼓励各地非遗传承人参与网络直播培训,用直播打赏、电商等工具为非遗创造经济效益。
用好直播等线上媒介,培育“线上+线下”新型非遗文化消费,有望成为今后提振文旅产业的重要抓手,也能够为文旅发展增添强劲动能。他提出,政府、高校、平台应加强合作,为传承人如何利用直播推广非遗进行联合培训,最大限度活用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与经验,鼓励传承人开展直播打赏、电商等多元收入尝试,进入文化传承与增收致富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张颐武还建议,各地应定期开展“非遗知识直播周”等活动,鼓励非遗从业者利用直播间全方位展示当地非遗技艺、工艺品,配合举办具有沉浸感的线下文化活动,让小众非遗通过新媒介走入年轻人的视野,通过大力弘扬非遗知识,也更好地促进文旅消费。
素材来源于:“茶商资讯”微信公众号
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